2005年6月22日,正聲廣播電台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「風華再現:金曲飛揚演唱會」,慶祝正聲55歲的生日,倏忽間人們驚覺這個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廣播電台(註1)已經走過半個世紀之久,當時收聽正聲廣播節目的年輕人,如今都已經是阿祖級的聽眾了。

正聲歌選第07輯,前排中是吳靜嫻~著迷你裙,前排右是楊燕~著迷地裙。




正聲廣播電台恰好跨越華語黃金年代的50年。照片中是正聲廣播電台承德路舊址,在現今北一高速公路台北市重慶北路交流道下,1960年代每逢颱風必淹水的地區。(資料提供:正聲電台)






註1:1928年(民國17年)中國廣播公司成立於南京丁家橋,當時稱為「中央廣播電台」,後來改名為「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」。1947年(民國36年),再改組為「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」,簡稱「中廣」(BCC)。
正聲公司於1950年(民國39年)4月1日在台北市創立,嚴格說起來,正聲才是「台北市」最具歷史的廣播電台。

正聲歌唱比賽冠軍得主選集第三輯,右一起夏心、張明麗、王慧蓮,左一起楊燕、吳靜嫻、姚蘇蓉。





說起台北的音樂環境,「群星會」資深歌手青山回憶說,1950年代連結台北市南區與台北縣永和鎮的川端橋(拓寬後才稱為『中正橋』),該橋靠近台北市這一側,稱為「螢橋」的這個區域,一路延著新店溪,以及淡水河邊有許多茶棚,那兒留有日據時代「那卡西」走唱的餘風,一些茶棚並具有簡易型舞台,一家接著一家串聯起台北市歌廳的雛型,青山記得當時在螢橋附近走紅的是歌者叫做「派娜娜」,最常演唱的歌曲是「風雨交響曲」。

那個時候傍晚入夜,螢橋一帶的燈火伴著幽幽歌聲,形成獨特的溪邊風情,且伴隨著些許日式風味。青山說,螢橋邊的歌廳業發展比西門町還早,即使台北火車站附近的南陽街也比西門町更早成為歌廳大街,當時「南陽戲院」就是附近知名的歌廳,至於補習班行業還要晚個十幾年才發展出來。

青山依稀回憶1940~1950年前後,台北市歌唱界的紅牌是李小梅,而一般歌迷可以聽歌與看演出的場所,包括第一劇場、蓬萊閣、碧雲天、金陵飯店、麗池飯店…等。

從地緣關係與城市發展看來,1960年以前的歌廳文化深受日據時代的影響,西門町原是總督府(現總統府)外圍的官方辦公區塊,僅宴客性質的餐廳、藝妓町等表演場所發展出來,歌舞廳則主要集中在延平北路、大稻埕等商業區一帶。因此台灣光復以後,西門町的劇場、大稻埕的歌廳都依循原有的發展軌跡,而沒有太大的變化。

1950年以後,黃梅調電影流行帶動電影觀賞熱潮,也掀起一波電影院興建風,於是西門町的舊劇場逐漸改裝成電影院,餐廳也越開越多。電影院聚集之後的西門町,娛樂型態逐漸多元化,受到廣播與歌唱風氣的流行,有別於延平北路的歌廳、酒吧加上俱樂部型態,西門町開始以純表演性質與著重舞台秀的歌廳吸引觀眾進場,與欣賞電影不同的是,歌廳是完全的現場即時演出,聲音的表現更勝於影像,由於與電影觀眾明顯的區隔,歌廳形成台北另一股娛樂勢力。

王贊元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ep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