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時1960年台北歌廳與歌壇流行的曲目仍然是周璇、白光、姚莉、潘秀瓊等前輩的老歌,換成新一輩歌手的詮釋,就形成1960年代主流的華語流行歌曲。只是1960年代的華語歌,加上少許日本歌曲的風味,以及美軍帶進貓王Elvis Presley的影響,再融入台北的社會與風情,形成獨特的台北流行歌曲版本。
正聲歌選第22輯封面_葛蘭 (資料提供:正聲電台)




這諸多的歌唱與歌曲風格,將東西方歌曲兼容並蓄、熔冶於一爐,並孕育了1970年代華語歌曲在台北的原創風潮,其中最著稱的例子就是瓊瑤電影與劉家昌的電影音樂及歌曲。

劉派的音樂、劉派徒弟的唱腔,在當時是十分新潮的表現方式,舊一輩的音樂先進甚至頗有微詞,根據台視大樂隊前任指揮楊水金老師說,劉派音樂開始被視為「不正經」的唱法,其實是西洋歌曲較自由與隨興的表演方式,當「群星會」都開始邀請劉家昌演唱,並進而受到瓊瑤的賞識,邀請劉家昌為電影寫歌,瓊瑤電影的傳播力量,已經將劉派音樂逐漸推向主流,1970年代紅極一時的劉文正、甄妮、尤雅、鳳飛飛都曾經演唱劉家昌的歌曲。

創作鬼才劉家昌的黑膠專輯「街燈下」,劉家昌是歌壇絕無僅有能唱、能彈、作曲填詞,甚至導演電影樣樣來的天才型創作者。






甄妮的專輯「愛情長跑 」。甄妮在1970年代是瓊瑤電影原聲帶唱片中固定的演唱歌星。






到了1980年代,台北歌廳轉戰成西餐廳秀場,大型西餐廳擁有舞台與燈光效果、及五至八人的舞群同時伴隨主秀登台,演出者多為所謂的「電視歌星」,小型的餐廳也俱備基本舞台、聲光控制設備與人員,演出者常為未發唱片的新進歌手,暫時以西餐廳當作邁向大舞台的進階跳板與練習場地。

由於部分西餐廳常位於學生與年輕人出入的台北公館與西門町一代,西洋流行歌曲、華語創作歌謠、校園歌曲立刻成為最受歡迎的曲目,以上三種歌曲的組合形成台北校園民歌的濫觴。風潮所及隨著救國團青年活動巡迴、童軍嚕拉拉團隊的帶動傳唱、以及學生之間的學習與傳唱,校園民歌紅遍全台灣,歌曲的流傳並遠至東南亞、美洲華人圈。

1980年代台北所引領的音樂風潮,其幕後推手還包括四大股勢力,第一是瓊瑤轉戰小螢幕的電視劇、與周遊製作一連串的現代愛情電視劇,這兩者的主題曲與配樂都風靡一時;第二是電視五燈獎歌唱比賽增設校園歌曲比賽,直接鼓勵青年歌唱熱潮;後來「大學城」以發掘學生歌手為主,前進校園舉行歌唱比賽,並在電視上舉行決賽;第三是唱片公司出版「民謠風」專輯,銀霞的「蘭花草」、羅吉鎮與李碧華的「水車」、蔡琴的「抉擇」、潘安邦「外婆的澎湖灣」等迅速成為耳熟能詳的流行歌;第四是新格唱片舉辦「金韻獎」比賽,並收錄參賽歌手的作品成為紀念專輯,多首當時的收錄的歌曲,如今已經成為民歌的經典作品,包括:
包美聖「小茉莉」、楊耀東「誰來海邊」、范廣慧‧張智真「再別康橋」、施碧梧‧邰肇玫「如果」、劉宗立‧曾佩媛‧陳淑惠「小雨中的回憶」等。

1990年以後,KTV的歌唱方式鼓勵秀自己、翻唱口水歌,詞曲淺顯易懂又朗朗上口的歌曲成為長賣型,包括:陳淑樺、黃鶯鶯等。當時另一個現象是香港歌手隨著港片與港劇的傳播力量,再度紅遍台北歌唱界,而這一波流行帶動者多以男歌手為主,包括:劉德華、張學友、譚詠麟等,來自台北的童安格、周華健也不遑多讓,同樣紅遍香港與東南亞。

王贊元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ep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