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念&保存

~煙霏散盡舊上海,風華再現台北城~

1950~2000年這半個世紀以來,台北產生了許多音樂創作人,他們承續二十世紀初上海流行音樂曲風,加入當時西方與東洋的流行文化、音樂元素,在台北的這個曾受日本治理的城市與美軍駐守的影響下,累積了多元而豐富文化的新華語音樂及詞曲作品,並寫下華語流行音樂輝煌的一頁。

 

台北的故事,都在這一張張黑膠唱片中,慢慢從音樂來向你述說。





華語音樂vs. 世界風

近百年華語流行音樂,其實深受西方音樂的影響,不論古典音樂、爵士或搖滾樂, 多少都採用了西方音樂的表現形式,僅在歌詞與唱腔上延續東方文化的傳統。 舉例來說,近來天王周杰倫紅遍半邊天,歌曲形式是美國黑人的靈魂樂、嘻哈音樂+饒舌歌,但歌詞方面則大量取材自現代華人社會的都會男女愛情;暢銷金曲"雙截棍"則是巧妙融合李小龍功夫電影元素於歌曲中,讓音樂充滿中國功夫的想像空間,看似容易的拼貼,卻必須根植在豐富的文化主題下,才獲得廣大的市場成功。 時間往前推,1980年的台灣民歌時期,其實是美國1960年代民謠搖滾的餘波盪漾,只是民歌缺乏美國反越戰與嘻皮運動的歷史背景,唱起來缺少了抗議味,卻多了許多清新與抒情的歌謠,或許就因為這樣誤打誤撞,反而從校園小眾音樂,擴大到全民掀起一股民歌熱,全盛時期各地民歌西餐廳林立,滾石與新格唱片更因此奠定華語唱片界的地位。 當時民歌演唱者尊崇的美國前輩包括Bob Dylan、Neil Young、Carol King、James Taylor、Don McLean等歌手,組樂團者清一色都練唱Beatles、Simon & Garfunkel、 Eagles、America、Credance Clearwater Revival(CCR)等合唱團的歌曲。同一批唱西洋歌曲與民歌的歌者,後來逐漸步上華語流行歌壇,成為主流的流行歌手,例如:蔡琴、鄭怡、潘越雲、馬兆駿等。

創作音樂盟芽

如果說民歌促進華語歌曲的蓬勃發展與百花齊放,1970年代瓊瑤文藝電影風行,即鼓勵了華語歌曲的創作精神。 當時劉家昌為瓊瑤電影作曲,並邀請西洋歌曲演唱者詮釋他的創作音樂,以抒情、輕快的曲風,迅速成為新一代歌壇偶像,代表人物包括甄妮、劉文正等。這個時期的瓊瑤電影歌曲,除了演唱全新的曲目,並直接鼓勵了新一代華語音樂的創作,華語唱片業更因而容納更多音樂創作、編曲、演唱、伴奏、錄音等人才的投入,因此1970年代可說是華語流行音樂的轉捩點。

傳唱亞洲的華語歌曲

 1970年代華語創作歌曲爆發全亞洲流行的能量,散播速度之快,在沒有網路與有線電視的當時,可謂十分驚人!究其原因,就是1950年至1970年間,華語歌者在東南亞、北美等華人聚居的地方,不斷登台演唱甚至長期駐唱所產生的影響。靠著面對面的演唱會,華語歌曲深入海外華裔地區,不僅歌曲本身在當地耳熟能詳,歌者也成為當地華裔心目中的偶像與明星。 由於市場擴及全球華裔區,台北頓時成為華語歌者與藝人的供應地。1960年代,訓練新進歌者的正聲、中廣兩個電台所舉辦的歌唱比賽,除了以本身自製廣播歌唱節目培養歌者外,每年所舉辦的大型歌唱晚會,更成為磨練台風與演唱技巧的最佳場所。 1960年代初台灣第一家電視台「台視」開播後,連播十餘年的招牌歌唱節目「群星會」承接正聲、中廣兩電台的優秀歌者登上電視螢光幕,吳靜嫻、孔蘭薰、紫薇…等迅速變成家喻戶曉的人物,更成為各演唱場所與外埠登台的第一人選。 「群星會」時代儼然來臨,從1960至1980年初群星會歌者或許轉戰台北其他電視台,或不同的舞台演唱,但是歌者們所演唱的歌曲與唱腔,持續影響華語歌壇二十年,目前這些歌者如謝雷、余天等多位仍活躍舞台,許多位則已呈退休狀態,不再出現公眾場合。 為了還原「群星會」全盛時期的脈絡,並替台北這個流行文化城市找到音樂的定位,「群星會再現」這本書期許保存音樂的根源外,更期待經由本書的拋磚引玉,華語音樂能夠從歷史中找到自己,替未來的出路發展出無限的可能性,並進而影響世界音樂曲風!

王贊元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ep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